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确立的目标,到2050年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近年来,秦皇岛市抚宁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出台《秦皇岛市抚宁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改善农业农村面貌。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编制《抚宁区特色农业之区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整体部署。以群众根本利益为中心,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厕所改造及粪污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探索形成了“街长制”“网格化”等长效机制。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2022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第二年,农民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是否满意?实施整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下步的重点工作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选取了比较有特点的5个村对村干部和部分村民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抚宁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近年来,秦皇岛市抚宁区委、区政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抓手,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统筹推进、周密部署、协调联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显著
抚宁区委、区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通过组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建立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等措施,破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难题。2021年全区36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农村村庄保洁和垃圾清运全覆盖。全区所辖村庄、河道及村间连通道路的村庄保洁、各类垃圾清运全部托管给第三方保洁公司运营,实现了市场化运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效果凸显
抚宁区“厕所革命”行动开展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对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工作走深走实。2021年全区新建改造农村户厕10057座,公共厕所75座。截至2021年底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数达到51264户,占常住户数的比重高达50.9%,比2020年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农村改厕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全市农村改厕工作中排名靠前。同时抚宁区委、区政府本着“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的工作思路,聚焦改厕后 “粪污到哪去、费用从哪来、营运谁来管、抽运效能低”等环节和问题,探索出一条“专业化收集转运、处理站集中处理、农业生产应用”的资源转化利用新路径,使粪污得到有效利用,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图1:近四年农村使用卫生厕所户数的比重情况(单位:%)
(三)农村环境治理成果持续巩固
抚宁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拓展“五清三建一改”标准,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一是持续组织经常性的集中整治行动,结合疫情防控开展了“防疫情、净环境、迎新春”村庄清洁活动,对村庄街道、公共场所、农户房前屋后进行清理整治,做到村内街巷干净整洁无杂物。二是落实省市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组织乡镇对镇域范围内的集贸市场、道路、树丛、地头等重点区域,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垃圾集中整治,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积存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同时加强对保洁公司常态化的监管,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据统计,2021年共3200余人次,清理垃圾1.1万立方。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推进环境整治督导考评常态长效。通过实行街长制网格化、门前五包、红黑榜、村规民约等机制办法,逐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效果。
二、调查问卷情况
此次调研选取了抚宁区大新寨镇狮子庄村、单庄村、王汉沟村,坟坨镇杨庄头村、大李庄村5个村作为调查样本村。调查样本村代表性较强,既有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还有普通村。共发放调查问卷105份,其中村干部问卷5份,村民问卷100份。从调查问卷汇总情况看,受访者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度认可,都认为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使农村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一)村民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全民素质也在不断提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村民初中以上学历比重达到82.8%。受访村干部高中或中专学历比重达到100%,平均年龄51岁,全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二)相关政策知晓率较高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国家政策实施的主体,不仅要宣传好还要落实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村干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知晓率达到100%。受访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知晓率达到97%,通过乡镇或村干部宣传知晓政策的村民达到92%。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4%,可见垃圾分类的知晓率是非常之高的。
(三)人居环境整治措施落实到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村内实施“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率达到99%,村内设立村庄清洁日、“门前三包”等制度率达到100%,完成电网升级改造率达到88%,居家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69%。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抚宁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方针政策,结合本区实际,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实力、活力、美丽、绿色、幸福、文明、平安“七个新抚宁”,以现代化沿海强区幸福骊城建设新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图2:人居环境整治措施落实情况(单位:%)
(四)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伴随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深入推进,抚宁区委、区政府着力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群众生活、生产提供有力保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个调查样本村全部建有智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锻炼场所,村内主要道路均是水泥路和柏油路。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不仅满足了老百姓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还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五)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垃圾集中治理率达到100%;使用卫生厕所率达到96%;安装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率达到93%,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率达到60%。
以上调查结果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研究出台利于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相应政策,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更多的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
图3: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情况(单位:%)
(六)村民参与意愿和满意度较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村民全部愿意主动参与本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愿意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合理付费率达到68%。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乡村振兴工作满意度达到91%,对环境整治成果满意度达到87%,对本村治安环境满意度达到76%。
以上调查结果体现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增进人民福祉,真正惠民的好政策好项目,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可与支持。
图4:村民参与意愿和满意度情况(单位:%)
(七)村民对今后人居环境整治的期盼
当问及最希望环境整治中加强治理的三个方面(共10项,最多选3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选择“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及时清运处理”的村民占到42%,居首位。选择“加强生活污水治理水平”的村民占到35%,排在第二位。选择“建设统一的生活污水管网”的村民占到34%,排在第三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村民最期盼人居环境整治中需加强治理的方面依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直接影响生活环境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从村民的期盼中不仅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还看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长期持续开展,需要政府与村民携手共建,为创造更好的居住条件、更好的生活环境共同努力奋斗。
三、存在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点多面广,情况复杂,虽然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抚宁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村民健康、卫生意识有待加强
入村实地调查中发现,部分村民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比如:乱扔乱倒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直接倒在街道、柴草堆放到门口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不好的习惯不但影响环境整治成果的维护,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9%的受访者认为村民难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村民最希望环境整治中加强治理的三个方面,选择“鼓励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比重达到3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还要提高村民的思想意识。村民作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如果存在健康、卫生意识淡薄的问题,就会出现“拖后腿”的现象,加大工作推进难度,影响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整体效果。
(二)资金投入不足,整治水平不均衡
资金投入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保障。由于抚宁属于城市区,这项工作没有上级的拨款。只能靠区财政和村集体收入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资金支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比重达到80%。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行政村开展这项工作的资金依赖于区政府。
近两年由于区财政状况困难,尽管区政府积极筹措资金,但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仍有缺口,出现了整治水平不均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环境整治工作主动性强,动力足,村集体收入是环境整治资金的重要支撑,主要用于清理村内卫生、清掏厕所、村庄绿化等方面,使村容村貌不断提升。二是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由于可用资金不足,人居环境改善更多停留在村容村貌的零碎整治上,农村基础设施也得不到有效维护。
(三)乡村产业单一,三次产业融合度不强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产业类型相对单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取的5个样本村,其中有4个村的主要产业是一产种植和养殖,另外1个村以乡俗运营为主,目前是处在起步阶段,还尚未成熟。问卷调查结果也折射出全区乡村产业类型单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强的现状。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抚宁农业发展活力逐步释放,第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但农产品精细、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薄弱,2021年底,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仅9个。农产品大多是在收获后直接出售或是进行简单包装后出售,从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农产品附加值。2021年底,全区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的户数仅有37家。主要模式以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农家乐为主。受农业生产季节性、接待能力、服务水平等因素影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度偏缓
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弱项,也是一个难题。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加大了村内污水管网铺设的难度,从而使生活污水治理的进度放缓。2021年底,全区有12个行政村对村内生活污水进行了全部或部分集中处理,占全区总村数的比重仅为3.3%。生活污水能够实现全部集中处理的村大多集中在县城区。
随着村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对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问题成为村民最期盼在今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得到解决。此次调研抽取的5个样本村,均不能依托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只能从排放上进行严格管控。农村建立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对场地、资金、电力、人工等各方面都有要求,导致目前全区各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进展缓慢。
四、意见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是利民惠民的好政策,需要长期坚持下去,聚焦突出问题,强弱项、补短板,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健康、卫生意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最终受益主体是农民群众。建议充分利用宣传栏、农村大喇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农村改厕攻坚年行动、全国卫生城创建等活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居民广泛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良好氛围,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献计献策、传承发展,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同时加大农村环保知识普及力度,加强环保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健康、卫生、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每一份力量。
(二)统筹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各类涉农资金优先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倾斜。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本着“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引导村民出资、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还要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以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同时要统筹安排相关渠道资金,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有效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
(三)深度挖掘乡村特色,加快三次产业融合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在改变农村面貌,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议依托抚宁区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乡村特色,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村,精品民宿。相关部门要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得到长足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创新型农业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的好坏,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建议政府结合全区实际,合理制定区域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生活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基础条件较好,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加快推进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的村,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庄鼓励村民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将规划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