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区上下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实现持续恢复,呈现逐步回升态势,但受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速略有波动,增速放缓,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简称规上工业,下同)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比1-6月上升1.2个百分点,低于全市1.1个百分点,居于全市第五位。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比1-6月回落0.2个百分点。
(一)工业生产增速稳步回升
2022年,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总体上看呈向好的稳步回升态势。其中,四季度受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增加值增速略有波动,增速放缓。
(二)两大制造行业拉动作用凸出
2022年,化工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60.1%,拉动全区规上工业增速5.6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9%,拉动全区规上工业增速3.9个百分点。两大行业的迅速增长,极大的提升了全区规上工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工业发展新亮点
2022年,全区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0%,比2021年增加6.8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66.3%,比2021年增加53.1个百分点,位于全市第一位。其中,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60.1%,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全区工业增长的拉动力持续增强,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二、工业经济运行存在问题
(一)重点行业支撑不足
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14个行业大类中有7个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占比已达50% 。其中,造纸和纸制品业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0.2%,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21.6%,拉低全区规上工业增速3.0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中的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5%,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4.5%,拉低全区规上工业增速0.4个百分点。以玻纤为代表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6%,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25.5%,拉低全区规上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
(二)产品产量明显下降
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15种工业产品中,有11个品种产品产量明显下降,占比高达73.3%。其中,玻璃纤维纱生产同比下降28.6%,比去年同期回落30个百分点。鲜、冷藏肉生产同比下降23.1%,比去年同期回落29.6个百分点。机制纸及纸板生产同比下降18.4%,比去年同期回落63.4个百分点。近年来发展较好的锂离子电池生产也首次出现产量下降情况,同比下降39.1%。
(三)研发投入发展较弱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为10家,占比为20.8%。全区R&D经费(研究开发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5%,拥有研发人员占全区平均用工人数的4.8%。全区拥有新产品销售单位数5家,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0.6%,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2.3%。全区产业创新研发要素欠缺,创新发展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自主研发投入总体不高,专利申请和科技成果转化不足,专业人才短缺。
(四)工业效益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886876万元,同比下降10.2%。实现利润总额-10312万元,同比减少利润总额5973万元。其中,利润下降较多的行业主要有造纸和纸制品业实现利润总额-6898万元,同比减少利润总额5830万元。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863万元,同比减少利润总额5422万元。全区48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仍达17家,亏损面35.4%,同比增加16.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8861万元,同比增加亏损额6412万元,增长51.5%。全区规上工业效益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三、加速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改造提升重点行业,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建议加快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副食品加工、造纸、医药制造等传统重点行业,抓住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优化布局、联合重组等重点环节,帮助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到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转变,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培养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区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建议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中推助作用,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和先导产业,将发展重心转移到高端技术装备制造、环保产业等行业。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购买工业设计,开拓新品种,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继续落实优惠政策,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要统筹各种社会资源要素,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等一系列的惠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缓解近期环保、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及时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能耗、运输、资金等方面的问题,着重解决企业实际发展的难题,着力打造政务环境优质高效、市场环境公平有序、法治环境公平正义的良好营商环境和市场氛围,帮助企业提升盈利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