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生态优势 推动农旅融合
近年来,坟坨管理区立足自身实际,制订了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将坟坨管区自然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农产品与旅游相结合,坚定不移走错位发展之路。并用生动实践落实“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梦。
一、坚持“生态优先”,走好乡村振兴的“农旅融合”之路
坟坨是典型的丘陵地区,生态是立身之本,同时坟坨素有“花果之乡”美誉,林果业基础雄厚。基于这一点,在谋划旅游产业上,我们紧扣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确定了“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概括讲,就是依托“四大优势”,走出一条集观光、采摘、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之路。
这“四大优势”:一是生态天成。辖区内山区丘陵占比达到58%,森林覆盖率达到50%,兔耳山、滑石山、西老城等奇峰峻岭闻名遐迩,是绝好的休闲养生之地。二是资源丰富。黄宝峪水蜜桃、后明山百年板栗、黑山峪大枣等果品久负盛名,桑葚更是首屈一指,各类果品量大质好,采摘季长达半年,房前屋后随手可摘,加上空气清新、花海四溢,发展观光、采摘游得天独厚。三是区位优越。坟坨地处昌黎、卢龙、抚宁交界处,紧邻城区,距宁海大道西出口、京沈高速出口5公里,S261省道贯穿南北,通道进入性非常好,尤其是“天路”的建成,把坟坨旅游推升了一个大的层级。四是文化深厚。受碣石文化、孤竹文化、骊城文化多重影响,辽金代山寨遗址、古寺庙遗址等文化遗存丰富,适合打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化意境。
正式基于这“四大优势”,管区以“兔耳山”为核心,以“天路”为纽带,融合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文化怀古、运动养生为旅游产品,全力打造抚宁乡村旅游的特色板块,构建“农旅融合、文旅互动”的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区,实现坟坨的特色崛起。
第二,坚持基础先行,做好特色崛起的“六篇文章”
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基础先行,做优道路、环境等基础文章,培育好弘扬好产业、文化等核心竞争力。为此近年来,管区紧扣全区中心工作,重点抓了六件大事:
一是狠抓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以S261省道至兔耳山、滑石后、后明山三条线路为轴,沿线8个村为点,进行整体打造。先后拆除违法建设、粪污晾晒场等30余处,对村内“四大堆”进行全面清理,栽植海棠等风景树木,使沿线风貌焕然一新。
二是大手笔建设“天路”,打造抚宁新地标。该路全长10.1公里,途径4个村,创意建设了观景台、驿站等配套设施,成为继“花海大道”之后,抚宁乃至整个秦皇岛又一道地标性风景,不仅拓展了抚宁乡村旅游的新天地,更托起了沿线村庄全面小康的希望前景。
三是高标准拓宽旅游线路,提升景区进入性。对王家湾村2.5米主路实施加宽修缮,将后明山村主路由2.5米拓宽到6米,对沿线摊点强化整治,旅游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四是打造桑葚旅游文化节,树立文旅融合新界碑。依托旧县村的桑葚特色,成功举办了首届桑葚采摘旅游文化节,开辟了“农旅融合、文旅互动”的新实践,推动了桑葚小产业迈向富民大产业。
五是建设“后明山慢生活休闲度假区”,打造乡村旅游标杆村。后明山村注册成立了“抚宁区古林画镜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完成道路拓宽、初级美化等工作,推进大型停车场建设和河道治理,全力打造坟坨旅游的一张精品名片。
六是谋划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项目是农旅融合的核心支点,也是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通过积极运作,目前总投资5.5亿元的秦皇岛燕玛葡萄酒庄园项目成功落户,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等正在建设,完成投资1.7亿元,流转土地1500亩,种植葡萄苗13万株;总投资4000万元的汉风耕读苑田园综合体项目,农业种植部分基本完工,建设高标准棚室12个、参观采摘棚室1个,餐饮、住宿等项目正在实施。
第三,坚持科学规划,构建旅游发展、集体振兴、农民致富的“三赢局面”
乡村振兴是一道大命题,关系到“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科学实施,聚焦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的契合点精准发力,推动实现“三赢局面”。对此,管区重点打造“四个精品”
一是打造规划精品。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细化分步实施计划,做到高站位谋划、高起点设计,结合实际抓好精准实施,引导坟坨走好特色崛起之路。
二是打造改革精品。探索实施“村集体+旅游集团”模式,由村集体以山场、林果、农宅等资源入股,激发“两委”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投资性收入。
三是打造服务精品。借鉴保定大激店村、北戴河戴河村等地发展民宿、农家乐的模式经验,规划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开展民宿改造,提升农家乐档次,让游客留得下、吃的好、住得好。
四是打造产业精品。依托桑葚、百年板栗等特色产品,在精深加工上做足文章,推出新的旅游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