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全区上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促进消费,积极挖掘消费潜力,释放消费需求,消费市场呈稳定增长态势。但同时受疫情、负增长企业较多、汽车销售等重点企业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消费市场增长趋缓,后续向好发展还需加足马力。
一、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985 万元,同比增长0.7%,增速位于全市第8位。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4804 万元,同比增长4.5%。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增长趋势看,增速回落速度放缓,总体呈趋稳态势。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1.8个百分点11.8个百分点,但与上年第四季度相比下降了4.4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明显趋缓,呈趋稳迹象。
(二)从商品形态看,商品零售总额仍占主导地位,餐费收入增速由正转负。上半年全区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0.8%,总量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0.4%;餐饮收入同比下降0.2%,增速较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
(三)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类值结构来看,大宗商品贡献突出,医药类商品消费支出扩大。一是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占比最高。受石油类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影响,石油类商品销售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区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4995万元,占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的比重达33.7%,同比增长28.7%,增长速度较快。二是医药类商品消费支出扩大。受岁末年初药店销售折扣促销、积分兑换,传统走亲访友保健品类购买需求增加和用于预防新冠肺炎的消毒类药品消费,中西药品类商品销售有所增长,上半年中西药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875万元,同比增长9.3%。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全省多地疫情散发影响居民消费。上半年我市有疫情,我区有密接及次密接人员,消费者对外出就餐、购物等需近距离密切接触性的消费较为谨慎。导致餐饮、旅游等行业的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消费预期有所降低。
(二)我区没有限上住宿企业,限上零售、餐饮企业个数偏少,且负增长企业较多。我区共有23家限上贸易企业,其中批发业企业13家,零售业企业6家,餐饮企业4家。限上零售企业中负增长的企业有2家,负增长面达30%。
(三)汽车消费明显降温。上半年,全区限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30.6%,原因主要有汽车供应紧张、全省疫情多点散发、油价上涨等。一是汽车供应紧张影响汽车消费。上半年,由于全国疫情较为严重,汽车产能受到影响,也无法从各地市提车,库存车型不全,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二是疫情防控政策影响汽车消费。由于全市其他县区均有密接、次密接人员,各县区实行管控政策,居民外出受到限制,而汽车消费过程中需要试驾和面谈,对汽车消费影响较大;三是高油价影响汽车消费。2022年3月份92号汽油零售价约每升6.8元,今年6月份上升至每升9元多,油价的持续上涨,抑制了人们对传统燃油车的消费需求。
(四)传统百货企业零售呈现负增长。由于零售企业受电商及城市商业综合体对购买力的分流影响,同行业竞争激烈。加之疫情期间,超市客流减少,都对企业零售额产生消极影响。
三、意见和建议
(一)着力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常抓不懈,特别是待疫情清零后依然要坚持进店扫码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尽最大可能降低疫情反复的风险。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鼓励企业加快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积极提倡非接触消费。
(二)重点关注负增长企业。重点关注增速下降较多、影响较大的限上企业,结合税务数据、销售额(营业额)、现金流水、员工薪酬、营业面积等情况,帮助和扶持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助力企业扭转局面。
(三)壮大现有限上企业,培育新的准限上企业。限额以上企业数量的多少是反映一个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区限额以上企业数量偏少,企业规模偏小,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这些单位作为重点,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使其能够做大做强,更好的发挥骨干带动作用。同时要把培育新的限额以上企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来抓,筛选有望达到限上规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发展重点,力争我区限上批零贸易单位数有所增加,以提高限上批零住餐业所占比重,助推抚宁区贸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