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抚宁区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77502人,占总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6.61%。按照国际统计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0%),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伴随而来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解掌握农村居民养老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区民政部门和养老机构以及抽选了辖区内部分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进行调查走访,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抚宁区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一)老年人口呈增长趋势
公安部门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26951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81544人,出生人口数为1909人。2022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26808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86043人,出生人口数为1493人。2023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25383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91719人,出生人口数为1508人。从这3年数据对比情况看,总人口数呈下降趋势,2023年比2021年下降0.48%;出生人口下降后又稍有反弹,2022年比2021年下降21.8%,2023年比2022年增长1.0%;60岁以上人口呈逐年增长态势,2023年比2021年增长12.5%。具体数据如下:
表1:抚宁区2021年、2022年、2023年人口相关数据情况表 (单位:人)
年份 | 年末总人口 | 年龄 | 出生人口 | |||
0-17岁 | 18-34岁 | 35-59岁 | 60岁以上 | |||
2021年 | 326951 | 55556 | 68151 | 121700 | 81544 | 1909 |
2022年 | 326808 | 53249 | 64706 | 122810 | 86043 | 1493 |
2023年 | 325383 | 50720 | 60945 | 121999 | 91719 | 1508 |
养老机构以公立为主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抚宁区农村养老机构有2家,均为公立机构,属于公益二类机构。分别为高庄、天马湖集中供养中心。入住条件为农村特困人员,财政负担费用,目前2家养老机构共收纳328人。辖区内没有民办养老机构,主要是由于民办养老机构申办手续多,如:需要具有土地证、房产证、建设标准、消防标准等,准入门槛较高。
相关政策情况
农村特困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当前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列入养老服务民生工程。抚宁区按照省、市民生工程总体安排部署,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全力推进特殊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2022年、2023年两年利用23万元专项资金为153户特困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目前均全部完成验收投入使用。这项工作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居家养老安全性、便利性,还大大增强了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调研在全区范围内随机抽取了6个行政村中的54位60周岁以上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情况如下:
受访老人的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和身体状况
受访的54位老人中,年龄60-69岁的有28人,占比为51.9%;70-79岁的有21人,占比为38.9%;80岁以上的有5人,占比为9.2%。身体状况健康的有46人,占比为85.2%;身体状况较差的有8人,占比为14.8%。
2.居住情况和经济状况
受访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是独居或与老伴同住,极少数与子女同住。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独居或与老伴同住的人数是42人,占受访人数的比重达到78%;与配偶和子女同住的人数为7人,占受访人数的比重达到13%;与子女同住的人数为5人,占受访人数的比重仅为9%。老人的生活方式与子女的工作状况密切相关,在受访老人中有85%的老人至少有一个子女在本地工作,能够做到每天或隔天看望一次老人的子女比重达到41%。
受访老人的收入来源以农村老人补贴为主,其次是劳动收入,最后是子女赡养。月收入水平整体偏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65%的受访老人每月的收入在500元以下;18%的受访老人每月的收入在500-1000元;15%的受访老人每月的收入在1000-2000元;2%的受访老人每月的收入在2000元以上。
受访老人每月的支出主要是用于日常生活所需。调查问卷数据显示,74%的受访老人每月支出以衣食开销和医疗及药品费用支出为主。
(二)受访老人倾向的养老方式
受访老人倾向的养老方式以由子女照料的家庭养老为主。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7%的受访老人倾向于由子女照料的家庭养老方式;9%的受访老人倾向于由养老服务点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方式;4%的受访老人倾向于邻里之间相互照顾的农村互助养老方式。之所以大多数受访老人选择由子女照料的家庭养老方式,主要是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三)受访老人对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
受访老人均没有接受过农村养老服务。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24%的受访老人表示有需要的时候会考虑农村养老服务,最想得到的服务依次为医疗护理服务、起居饮食及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
(四)受访老人对晚年生活的期盼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到城市中创业就业,对家中老人的照料存在缺失,这是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通过与老人座谈交流了解到,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担忧也有期盼。担忧的是:目前身体状况尚好,生活能够自理,不需要子女的照料。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病的几率会加大,但由于子女的工作、家庭等原因,不能完全投入照料他们。老人担忧家庭照料会出现困难。期盼的是:政府能够在养老补贴、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服务设施的配套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让他们以能够接受的收费标准,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使养老不再有后顾之忧。
三、存在问题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从调研情况看,抚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与上级要求的标准还存在差距。仅有2家公立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目前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幸福院建设滞后,如在日常运营、管理服务、医养结合等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能接受的养老方式依然是家庭养老。随着国家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很大改变,促使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规模不断缩小,难以承受沉重的养老负担。二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到城市中就业,但受自身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制约,获得的劳动收入除去维持自身家庭开支,几乎没有多余的收入用于老人的赡养支出,造成“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
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相对匮乏
目前抚宁区2家公立养老机构共有护理人员68人,均为劳务派遣人员,经过培训全部取得护理证。护理人员最大年龄50岁,最小31岁,平均年龄40.5岁。而农村幸福院基本没有专业护理人员。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处于相对匮乏状态,主要是由于年轻且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人员纷纷进入医疗护理行业,不愿从事养老服务。
四、相关建议
提升公办养老机构的使用效益,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积极作用,在实现为农村特困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外,适度向社会开放,为其他有养老需求的农村老人提供服务,不仅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运营效益,还能进一步缓解社会压力。二是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面对当前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现状,在公办养老机构有效运营的基础上,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在申办流程、申办条件等方面做好指导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推进农村养老观念转变
一是大力宣传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及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广泛宣传国家养老服务政策法规和新型的养老模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切实转变广大群众的传统养老观念。二是加大传统“和”“孝”文化传播,营造养老敬老孝老社会氛围,积极主动赡养老人,充分发挥家庭养老主体作用,推动邻里友爱、互帮互助的“抱团式”养老发展。
顺势发展“银发经济”,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是统筹考虑农村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要素,科学制定公共政策,合理利用财政资金补助农村养老行业。二是健全城乡一体、优质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各类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政策集成整合,推动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发展。三是引导差异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分规模、分层次、分类型进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有效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让“银发经济”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