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富民强县、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在近期召开的河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上,省委更是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作为“四大攻坚战”之一,加快县域发展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做强做大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首先要提升县城形象。县城形象,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以及县域人气、产业聚集。而城市管理工作正是做强做大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的有力抓手、重要载体。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壮大县域经济搭建平台、提供支撑,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繁荣发达。
近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把加强城市管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来抓。制定政策,创新体制,加大投入,落实举措,基本实现了从小城管到大城管、从重突击到重长效、从重单一到重综合,城市长效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城市形象明显提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大讨论活动,围绕如何加强我县城市管理工作,作此报告:
一、 我县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相关部门之间存在工作脱节现象。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我县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却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职责不清,如流动摊点的整治、车辆乱停乱放、客运三轮车管理的问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都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但面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大家都能说出不管的理由来,互相推扯,最终落实不到位,谁也不愿管,形成城管孤军作战,城市管理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二)基础设施不配套,城市功能不完善。
一方面,在旧城区中,由于缺乏专门市场,部分经营无资金、从业无技能、种田无地的“三无”弱势群体,为生活所迫占用城市街道违章摆摊设点,增加了城管工作难度。另一方面在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事先规划出菜市场、垃圾点、公厕等基础设施,造成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等现象成为管理的新难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集中反映出我县目前仍然存在城市功能不完善现象,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畅通城市管理渠道和降低城市管理、运营成本考虑得不够充分。
(三)城管执法环境差,执法难度大。
在众多的行政执法部门中,城管执法的难度是最大的。一方面由于城市管理的对象成分复杂,大多是弱势群体,一些人文化程度较低,法治意识淡薄,认为自己不偷不抢,做生意不违法,当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管理时,跟执法人员胡搅蛮缠,甚至破口大骂,阻挠执法。另一方面是法律法规赋予城市管理的强制力不够,城管执法部门对一些抗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违章户没有强制手段,尽管执法人员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还是经常发生阻挠执法、暴力抗法的事件,执法者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严重打击城管执法队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对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不够,居民的城市意识亟待提高。
一是部分个体经营户城市意识较差,想尽一切办法“钻空子”,致使城市管理工作呈现出难管理易反弹现象;二是部分失业人员、进城农工以及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为生活所迫从事简单商品买卖,由于受习惯思维影响,往往对城市管理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二、关于加强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的几点设想
城市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关系到城市整体形象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县实际,对加强我县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更新城管理念,澄清认识,准确定位。
城市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加强城市管理才能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新跨越。抓城市管理,不应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着力改善城市面貌、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吸引投资的有效手段。因此,建立从管理出成效、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探索和引进科学管理方式以适应发展已成为城市管理的迫切之需。
(二)优化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目前,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行综合执法已成为各地探索城市管理的一个热点。综合执法既是加强城市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应尽快成立一支统一的执法队伍,相对集中行使市容环卫、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公用、工商管理、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变多家执法为综合执法。从而解决城市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执法机构林立、职能交叉割据的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城市管理成本,减少相互扯皮、推诿,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三)合理规划,加大投入,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一是以规划为龙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今后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要重点对县城规划区内道路、排污、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统筹规划,特别是加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如农贸市场、公厕、垃圾中转站、停车场。同时要加强住宅小区开发建设中公共配套设施的审批和监督验收,使社区的市场、公厕、垃圾点等设施完善配套,消除影响城市环境行为产生的根源,减轻大社会的压力。
二是以特色为灵魂,提升县城品位和质量。
塑造城市亮点。对县城主要街道、广场、出入口等重点地段进行重点建设和塑造,形成景观亮点。可以通过实施高标准的夜景精品景观、特色街区、综合性公园、街旁绿地小景等项目,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体现县城特色的标志性地段和节点,建设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景观悦目的人居环境。
做好“山水”文章。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为目标,树立生态优化理念,因势建绿,依山造景,着力抓好“活水”、“增绿”工程。通过实施紫金山东园、滨河休闲公园,骊城遗址公园、滨河景观带建设等工程,美化、绿化、亮化城区环境;完善城区、乡村道路、荒山和荒坡绿化网络和机制,加快推进防护、生产绿地建设,规划建设苗圃、花圃基地;广泛开展单位、居住区、乡村绿化建设,开展绿色单位、绿色小区、绿色示范乡镇村评选活动。
(四)建立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运作机制。
一是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机制。要树立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政府城管新理念,对城市管理养、护作业等项目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一些引导性的规划和政策,调动各个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利用市场杠杆促进城市管理,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益的目的。我县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步子,城市环卫工作已经引入市场机制,绿化管护也正在进行尝试性的运作;其他如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公路汽车线路经营权以及公路、桥梁、雕塑冠名权等这些无形资产,也要进行深入控制和深度开发,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使其进入运营状态,达到盘活资产、优化资源潜在价值、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目的,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
二是建立执法保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加强执法力量,实施城管执法、公安护法、法院司法的保障机制,建立“管理先行、执法跟进、司法保障”的行政执法模式,不断推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强化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意识,营造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城市管理的立足点是公共服务,市民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城市管理的受益者,城市管理仅靠城管执法部门是难以管到位的,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市民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城市。因此,要精心设计载体,增强市民城市管理意识,引导市民协调一致搞好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特别是要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要充分挖掘广大市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动员广大市民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扩大城市管理的宣传面,使每个市民都感到自己是城管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分享城市发展和管理成果,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